(资料图片)
陕西汉中市00后女孩李雅芝是当地稀有剧种汉调桄桄的女演员,最近她因为戏曲变装视频惊艳出圈,也让“汉调桄桄”这个濒危戏种被更多人看到。包括李雅芝在内的51名00后在当地坚持了十年惠民演出,自搭舞台、不收门票,演出1000多场,这份坚守令人感动。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采访获知,为了传承汉调桄桄,让更多人喜欢这门艺术,这群年轻人不仅认真跟老艺人学戏,还利用特长开展线上演出,努力拓展更大的舞台。李雅芝说,汉调桄桄尽管没有摆脱“濒危”的标签,但经过这几年的努力,明显感受到年轻观众越来越多,“我们只要干出了名堂,就不愁传承和发展。”
00后演员将地方戏搬进直播间
观众积极互动,好不热闹
23岁的李雅芝平日上班忙于排练、演出,周末有时也不例外,但每个周五周六的晚上,她都会在直播间与观众见面。7月7日晚8点半,李雅芝准时出现在直播间,有观众问今天唱哪一段?李雅芝让他们点曲。唱上一段后,李雅芝会向大家讲述所唱曲目蕴含的文化背景。
李雅芝在直播间唱戏
观众不断涌入,点赞、送礼物、留言,李雅芝一一回应道谢,接着她开始唱道:“腹中疼痛难忍受,举目四海无处投,眼望断桥心酸楚,手扶青妹向桥头”,这是秦腔《断桥》选段。唱完后,她讲解为什么在唱“腹中疼痛难忍受”时节奏比较快,唱腔曲调强烈急促,主要渲染白素贞即将临盆的情绪。有观众问李雅芝主攻什么行当?她说,汉调桄桄和其他戏曲一样分生、旦、净、末、丑五大类,她主攻武旦。唱一段,聊一聊,时间过得很快,李雅芝又唱了《程夫人闹朝》。她的同事一涵通过直播间连线与李雅芝PK,在观众的请求下,一涵也唱了一段《程夫人闹朝》,观众评价两人各有千秋,直播间非常热闹。李雅芝说,他们这些00后的同事,有六七个开了直播,但直播内容和风格各不相同,互相捧场,这样能互相带来人气。
据悉,汉调桄桄早在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时唯一的桄桄剧团在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县,曾在1986年招过一批演员,然而本地文化消费理念缺乏,演员收入低,最后流失。汉调桄桄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后,再去找回那些老演员,只有十几名,已经不能演一部戏,汉调桄桄成为了濒危剧种。2013年,南郑县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招收60名新学员补充演职人员。经过3年培养,60名学员留下被送往陕西艺术职业学院,其中50多位最终留了下来,李雅芝就是其中之一。
剧团00后演职人员
汉调桄桄传承发展中心主任赵红告诉紫牛新闻记者,汉调桄桄是关中秦腔传入汉中地区与当地方言和民间音乐结合而形成的梆子声腔,音乐包括唱腔、伴奏两部分,是中国传统剧种之一。汉调桄桄既保留了秦腔高亢激越的特点,又吸取了陕南地方音乐悠扬委婉之长,有独特的汉调艺术魅力。
苦练三年初次登台
观众鼓掌叫好给了她信心
李雅芝的父亲是一名社工,母亲是一名普通公司员工。2013年,李雅芝刚小学毕业,父母得知县里招收学员后,告诉她可以先找个声乐老师学习一下,然后参与选拔,“如果能选上就去学,将来还能有份稳定的工作,选不上就当培养一个兴趣爱好。”李雅芝同意了,后来也顺利通过考核。2016年9月,学员们经过三年封闭培训后被送往陕西艺术职业学院,在那儿进行了五年委培,结束后都拿到了戏曲表演专业的大专文凭。
李雅芝和其他学员一起练功
李雅芝说,最初进入汉调桄桄传代培训班,零基础开始练基本功,付出了十二分的努力,这里没有寒暑假,半天文化课,半天专业课。演员们每天早晨5点多钟起床赶到练功房,她主攻武旦,辛苦而枯燥,除了练功还是练功。练站、跑圆场是每天的必修课。“跑圆场膝盖是不能错开,保持小碎步,会用绷带绑住膝盖或者在膝盖间夹纸张进行跑圆场练习,跑完一圈腿都发抖,累得要命。就这样一圈又一圈,要练得步子碎、身子稳。”李雅芝说,脚尖套上像三寸金莲一样的木鞋套,脚磨出一个又一个血泡,晚上洗脚水都染红了,贴上创口贴,第二天继续练。夏天,演员出汗多,练功房不开空调的,因为容易感冒,练功后解下腰间的宽布条,一拧全是汗水。“印象最深的是酷暑天,大家在室外练习翻跟头、跑和跳,一直练到筋疲力尽,练完后一口饭吃不下,不停地喝绿豆汤。”
李雅芝没学过舞蹈,相比其他练过舞蹈的同学来说身体比较僵硬。光练压腿就练了三个月,每天痛得一边哭一边压。凭着这股韧劲,李雅芝渐渐与同学缩短了差距。
李雅芝的演出照
当初,她因基本功练得扎实,被汉调桄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二级演员许新萍看中,时年近8旬的许新萍手把手指导她。李雅芝的开门戏是《盗仙草》,演白素贞短打武旦,如今十分熟练。她回忆,2016年的结业汇报演出是她的开门戏,紧张甚至怯场想哭。然而上台后聚光灯打在身上,面对台下七八百人,一股精气神莫名涌出,记得当时演的踢枪,还从桌上翻跟头下来,台下观众鼓掌叫好,“那一刻,我觉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演完后,有观众对我们说,看到你们桄桄剧团有这帮年轻人,传承有希望了。那一瞬间,我觉得从事这个行当非常有意义!”
李雅芝的演出照
工资微薄,青年演员坚持唱戏
进山搭台送戏,热情不减
赵红主任告诉记者,汉调桄桄戏剧现在主要由这些年轻人在演。因为濒危,政府部门近几年加大保护,采取惠民演出进行扶持,相当于政府买戏,剧团送戏下乡,每年演出一百几十场,至今已演出1000多场,都是免收门票的。年轻演员们尽管工资微薄,却以坚守和创新方式传播发扬桄桄剧种,让她很感动。
目前,青年演员月薪在3000元左右,赵红主任也在积极为他们争取,上级也有意向为他们加薪。对于收入,李雅芝说虽然不高,但大家也都在坚守,好在大家还年轻,年轻就是资本。每次直播也会有几十到一百多元的打赏,她起初不好意思收,观众让她把心放宽,就当买门票了,作为观众支持传统戏曲的传承也是应该的。
李雅芝说,目前惠民演出主要服务汉中市9县2区,每场演出观众的期待和喜爱都让她很有感触。2022年,一次送戏到西乡县子午镇檀树平村,离南郑城区大约100公里。“当时我们坐演出车前往, 3小时后改坐船,上岸后又坐车进山。到达现场时,看到各村大叔大妈们自带小板凳已经排好座在那儿等戏。演出结束后,一位奶奶问‘明天还有没有,下次什么时候再来?’这些让我很感动!”李雅芝说,尽管舞台规模不大,有时观看人数不足一百人,但大家也精益求精地完成演出。
剧团惠民演出
李雅芝说,每场演出,全员动手参与搭台,拍摄、灯光、字幕都由演员兼职,每场演出还会同步网络直播。
“传统地方戏并未被社会淘汰,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明显感觉到喜爱汉调桄桄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李雅芝说,直播时,有的人说自己从来没听过汉调桄桄,一听就喜欢上了。赵红主任说,如今还出现了一些追戏的戏迷,只要预告一出,戏迷们就会骑着电动车前往地点等着看戏。
目前,赵红联系了七八所学校,涵盖了汉中周边的幼儿园、小学、初中和大学,开选修课,安排老师去上桄桄戏曲课,学生们很感兴趣。“我们与学校合作,或许还能发现好苗子,将来培养成名家也不是不可能的。”
剧团老师去学校上戏曲课
汉调桄桄传承发展中心的00后们,利用互联网开直播,目前有主攻花旦的王乙妃、主攻老旦的古欣、主攻花旦的王一涵和吴清、主攻刀马旦的陶泓如。李雅芝在抖音上开号几个月,收获粉丝1.1万,获赞16万,开账号早的同事已吸粉近10万,地方戏能有这样的表现很难得。“好几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80多岁,现在还在写曲编剧,指导大家,我们没有理由不努力,人生能有几回搏,只有拼一下,干出点名堂,人生才更有意义。”李雅芝说。
紫牛新闻记者 |任国勇
编辑|万惠娟
剪辑|万惠娟
主编|陈迪晨
图片和视频素材:受访者提供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转载拒绝任何形式删改
否则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紫牛新闻常年法律顾问:
北京大成(南京)律师事务所唐迎鸾律师
标签:
X 关闭
X 关闭